三月来了,让我们去郊外踏青, 去那溪流旁采摘荠菜

2017-03-15 11:10
作者: 史晓明

三月来了,让我们去郊外踏青,

去那溪流旁采摘荠菜……


       春节期间,中央电视台播放《中国诗词大会》,一期不漏追看完毕,为董卿的机敏才思而点赞,为央视台传播中国文化而喝彩。印象比较深有这样一道绘画抢答题:“陌上柔桑破嫩芽,东邻蚕种已生些。平冈细草鸣黄犊,斜日寒林点暮鸦。山远近,路横斜,青旗沽酒有人家,城中桃李愁风雨,春在溪头荠菜花。”随着沙画渐次清晰,来自上海的16岁高中生武亦姝比北大才女陈更快零点几秒成功抢答,最终获取此届诗词大会桂冠。

    沙画描绘的是南宋诗人辛弃疾一幅描绘春景的工笔画,有远景,有近景,有天籁声色,也有人间烟火,最让人读而难忘的,是最末一句“春在溪头荠菜花”。但是,如果有人问,此句中的荠菜花是什么植物啊?恐怕能准确回答上来的就不多了。如果之前问我,我也不知道。前段时间,偶然翻开订阅的《散文》月刊,读到其中一篇《满园春荠又堪烹》,然后又百度“荠”的图片,当电脑上图片一张张出现在眼前,突然发现,这个“荠”怎么这么眼熟呢?——它不就是我们本地俗称的地米菜吗?瞬间,有找到失散多年亲人的感觉,真没想到,地米菜竟有“荠”这样一个雅称,太让人惊喜了!

4ce4945fg8056ebcbe2b5&690_副本.jpg

    上个周末,妻与几位好友到郊外踏青。游玩一天,收获颇丰,除领略初春田园风光、收获满满的好心情之外,她们每人还摘回一大袋地米菜。看着这一袋洋溢着春天温情的野菜,我们立即决定:去超市采购鲜肉和面粉,展示一下我在部队学会的擀北方饺子皮的“绝技”,包饺子!过程就不细述了,简单统计一下:这一袋地米菜,共加入了两斤半面粉、一斤多精肉,外加两个多小时的加工——于是,冰箱抽屉里冻满了饺子!

3f3ee2a9h81875c26123f&690.jpg

    对地米菜,我有一种特殊的感情。提到它,那远去的时光又仿佛重现眼前。

    地米菜是春天来临之前最先绿的植物,寒冬腊月,朔风怒吼,雪花飞舞,地米菜此时已在溪边地头初绽嫩绿了。在我们这里,有正月初一吃饺子的习俗,地米菜自然是饺子馅的首选。每年大年三十团年宴过后,母亲就招呼我们姐弟几人包地米菜饺子,在包饺子过程中,母亲会讲出许多关于地米菜的民谚,什么“吃了地米菜,百蔬不新鲜”、什么“阳春三月三,地米菜花胜灵丹”,等等,并说地米菜味道鲜美,不仅可以包饺子,还可以与鸡蛋炒,可以凉拌,可以做汤,同时,地米菜还有药用价值,能清热利湿明目,有防病治病的功效……地米菜有这么多好处,就对这个不怎么起眼的地米菜很是关注。

    每年春上的星期天,猫了一冬的孩子们,便如同撒了欢的小马驹一样,挎上筐子,拿着铲子,在田野里风一般地追逐嬉戏,尽情地享受春日的美好光景。嬉闹之余却漏不下脚下一棵棵吐绿绽翠,嫩蕊甫张的野菜。灰灰菜、苦菜、马齿苋、蒲公英、车前子、毛毛菜……而这其中最多的,也是最受孩子们喜欢的当属地米菜。那地米菜,夹杂在野草、青菜、麦苗之间,锯齿状的小叶片嫩绿中带点梅红色,不显山不露水,谦卑而羞怯地躲藏在杂草丛中。我们少年时期的快乐,就这样与这个小小的地米菜、与风景如画的大自然融汇在一起。

P1010015_看图王.jpg

     为啥它叫地米菜?开始怎么也想不明白。后来,在采摘地米菜时发现,当天气渐渐暖和的时候,地米菜也逐渐成熟了,在那一簇簇地米菜上,开出了一朵朵宛如米粒状的小白花,星星点点,遍布溪边地头路边,地米菜以它那朴素平淡的方式,告诉人们春天的脚步,为这个日渐喧闹的春天默默吐露着自己的芳香。

    “春在溪头荠菜花”。辛弃疾偶然在溪边发现了地米菜,也发现了地米菜和春天的亲密关系,于是,就兴致勃勃地给它起了个荠菜的雅称,并让它走进了《鹧鸪天》这首不朽的诗篇……是不是这样我不知道。但我知道,从此以后,地米菜就以它那弱小而美丽的形象汇进了中国文学浩浩荡荡的河流,至今仍在春天的源头散发着醉人的芳香。  

 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/文   史晓明