进入新年以来,让人期待的第一场雪一直没有下,气温反而节节攀升,前天周末竟达到15度,公园里的孩子们欢呼雀跃,让人疑惑春天是不是提前到来啦。今早,出去跑步,阵阵粥香飘散在谷城的大街小巷。回到小区,保安大哥见面第一句就说:今天是腊八节,一定要喝粥哦。其实我知道今天是腊月初八。在微信、抖音、快手上,你永远不会忽略任何一个节日。这两天,腊八节的祝福、问候已经被刷屏了。只是没想到时间的步伐如此之快,转眼间已进入腊月第八天了。前几天还与一位书友探讨“腊”这个字,为什么农历十二月叫“腊月”?在《辞海》中找到如此解释:一曰“腊者,接也”,寓有新旧交替的意思(《隋书·礼仪志》记载);二曰“腊者同猎”,指狩猎获取禽兽后好祭祖祭神,“腊”从“肉”旁,就是用肉“冬祭”;三曰“腊者,逐疫迎春”,其意颇类似“冬天来了,春天还会远吗”。
记得上小学时,在一本泛黄的漫画书里,看到一个腊八节的故事:在很久很久以前,一个地主老财弥留之际将万贯家产传与其子,其子极其懒惰,平素游手好闲,转眼间坐吃山空。到了年末的十二月初八,家里断炊了,这个懒小子饥肠难熬,遍搜米缸、面袋和家里的坛坛罐罐,将剩粒遗粉连同可食的残碎物,洗吧洗吧就下了锅,煮了一碗糊状粥喝下,从此,苦思悔恨,狠下决心痛改前非。当地人们便借此教育子女,每逢腊八都煮粥喝,既表示不忘祖先勤俭之美德,又盼神灵带来丰衣足食的好年景。过去,听老人们讲起“腊八”的来历,被注入了爱国色彩:当年,岳飞率部抗金于朱仙镇,正值数九严冬,岳家军衣食不济、挨饿受冻,众百姓相继送粥,岳家军饱餐了一顿百姓送的“千家粥”,结果大胜而归。这天正是十二月初八。岳飞死后,人们为了纪念他,每到腊月初八,便以杂粮豆果煮粥,终于成俗。还有一个流行较为广泛的版本:明太祖朱元璋小时候给土豪放牛,回来饥饿难忍,忽然发现墙角处有个鼠洞,便想逮只田鼠充饥。不料竟从洞中掏出不少糯米、黍谷、麦粒、花生及豆类,欣喜若狂之余,小朱同志把这些意外得来的杂粮洗净煮成了粥,美美地吃了一顿饱饭。若干年后,小朱同志翻身得解放,当了明朝皇帝,整天山珍海味,吃得口腻心烦,这时,朱皇帝忽然有了忆苦思甜的念头,想起小时掏鼠洞煮粥喝的往事,伤心之余,便命宫廷厨师仿制,请众臣一起共尝,不料大家无不称妙。这一天恰好是腊月初八,朱重八就为其起名“腊八粥”。后来传到民间,也有了喝“腊八粥”的习俗。三个故事向我们透露了一个信息,这就是在腊月初八要喝粥。虽然都是喝粥,但喝的境界却是不同的:第一个喝出勤俭持家,第二个喝出了英雄情结,第三个其实像一夜暴富的土财主,咱有的是钱,还怕喝不起粥吗?
在中国绵延千年的腊八粥香中,也飘逸着诗词的袅袅韵味:魏晋诗人陶渊明《蜡日》:“梅柳夹门植,一条有佳花。”诗词清新明丽、意蕴幽长,诗人以梅为友,进入物我两忘之境。唐杜甫《腊日》:“侵陵雪色还萱草,漏泄春光有柳条。”杜甫的诗多沉郁,这首却难得轻快,因为他从雪中的萱草及柳枝上,看到了春光,听到了春天的脚步。宋陆游的《十二月八日步至西村》:“今朝佛粥更相馈,更觉江村节物新”这是陆游笔下乐观豁达的腊八诗。诗人在腊八这天趁着春意融融,天气变暖,信步在外随意走动,看到农家院里炊烟袅袅,看到野外小溪边上牛儿踏过的痕迹,并得到寺庙的一碗佛粥,不禁喜气洋洋,觉得“江村”万象更新起来。明王彦泓《残岁即事·其二》:“雪霁寒新腊八天,侍儿擎烛过妆前。”世间情爱,最美不过:闲时与你立黄昏,灶前笑问粥可温。现代诗词爱好者雨剑:“天外谁熬腊粥香?凡尘飘落味深长。”从腊八的起源写到儿时暖心的粥香,把这份怀念留存心中,愿有情之人万事粥全,饮得了风花雪月,容得下柴米油盐,三餐烟火暖,四季皆安然……腊八诗词不胜枚举。从这些诗词中,我们感受到,腊八是一个多么温暖的节日啊!它带着热气腾腾,带着烟火气息,带着诗词的平平仄仄,被我们普通百姓捧在手中,温暖着尘世里每一颗心。在中国传统节日里,人们大多离不开吃。比如元宵节吃汤圆,端午节吃粽子,中秋节吃月饼,这不仅反映了“民以食为天”的核心主题,更直接印证了农耕时期人们的温饱理想。其实,我们完全应该为古人发明的“腊八节”而喝彩!在所有关于吃的传统节日里,最科学、最符合人体养生学的就是这个“腊八节”!汤圆、粽子、月饼都是以甜为主,吃多了对身体不利,不是吃出个高血糖,就是吃出个胆固醇、脂肪肝,唯有这个粥,哪怕你一天喝到晚,一年吃上头,也不会得病,反而会越吃越健康!腊八粥的主要原料是大米,掺在白米中的物品较多,如红枣、莲子、核桃、栗子、杏仁、松仁、桂圆、榛子、葡萄、白果、菱角、青丝、玫瑰、红豆、花生……总计不下二十种。这些原材料,富含蛋白质、粗纤维、脂肪、碳水化合物、钙、磷、铁等成分,营养十分丰富,具有补中益气、养脾胃、和五脏、除烦止渴、益精等功用,同时还能降低胆固醇、预防心血管疾病、抑制多种恶性肿瘤、预防骨质疏松等。腊八粥的功能如此之多,难怪这个节日传承千年依然长盛不衰了。关于腊八节的谚语有很多,比如“过了腊八就是年”“喝了腊八粥,就把‘年’来办”“腊七腊八,冻死寒鸦”等等,一般来说,腊八节到了,也就进入三九严寒天气了,是一年中最冷的时候,人们开始忙着过年了。遥想当年,人们在腊月初七的晚上,就开始忙碌起来,洗米、泡果、拨皮、去核、精拣然后在半夜时分开始煮,再用微火炖,一直炖到第二天的清晨,腊八粥才算熬好了,当人们端起热乎乎的腊八粥,在袅袅升腾的粥香中,怀念那已经离开的旧岁,遥想即将到来的新年,此时此刻一定是五味杂陈、百感交集吧。前些日子,到广州逗留了半个月,广州小吃名目繁多,但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遍布大街小巷的粥店。那天,进了一家粥店,在迎面一壁墙上,装饰着一篇文章,名曰《粥赋》,全文用隶书体书写。在等待粥和菜上来之时,用手机拍下来。现摘录如下:“粥品如人品,煲粥如处世。水至清则无鱼,粥至清则无味。数杯清水数杯米,半碗糊涂半碗仙。斯文慢火,羽扇纶巾,就这样煮沸整个江山”“粥乃米饭面食之祖先,是食物最原始淳朴的形态,一如我们身上博爱而又善良的本性。”“一碗好粥就是一方田园山水,一方精神家园。”仔细品读,这篇赋写得很是有味:“一碗好粥,就是一方田园山水,一方精神家园。”这已经不是喝粥了,而是喝的境界、喝的格局!不知道广州那些粥店是不是受“腊八粥”的启发应运而生的?前两年,谷城倒是开了一两家“某记粥铺”之类的粥店,但是这样的粥店其实是以粥为名吃的是大餐,不是普通百姓能够经常消费的。正宗的粥,还是在家里烹制的好,头天晚上淘洗好各种食材,放进电砂锅里,加入适量的水,设定好时间,第二天早上,一锅香喷喷的粥已经等待着你了。
从前的日子很慢,一碗八宝粥要提前泡发、慢火细熬才能氤氲出新春期盼。那时没有高压锅,没有电磁炉,只有噼里啪啦的柴火,缓缓燃烧在普通百姓的土灶台下。到了腊八这天,熬粥的母亲从不觉时光漫长,只有嘴馋的孩童迫不及待急于品尝。那时年味很浓、迎新很长,从一碗热气腾腾的腊八粥开始,每天都有忙碌的活动主题,总是仪式满满。今天又是腊八,那飘散在街头巷尾的粥香让人感慨:不知多少盼粥人已成煮粥人,不知又有多少孩童期待着过了腊八就是年。只愿不管经历何种角色演变,处于何等人生阶段,莫要忘怀慢煮细熬,烟火年年。腊八节,别忘了喝粥哟!